彼得·林德伯格:
定格迪奥风姿

迪奥典藏展览馆(LA GALERIE DIOR)揭幕全新展览,致敬当代杰出摄影师彼得·林德伯格(PETER LINDBERGH)。此次展览荟萃林德伯格的上百幅摄影作品1,其中大多数为首度公开亮相。敬请跟随本文作者玛丽·埃皮纳伊(MARIE ÉPINEUIL)的指引,一探光影风华。

DSC_9966_AJOUT

步入迪奥典藏展览馆,朝左看去,一张颇具代表性的摄影作品赫然跃入眼帘,欢迎观众走进这场回顾彼得·林德伯格(一九四四年至二零一九年)摄影生涯以及他与迪奥不解之缘的盛大展览。照片中,模特艾莉克·慧克(Alek Wek)身着克里斯汀·迪奥先生(Christian Dior)为一九四七年春夏高级订制发布秀打造的“迪奥套装”(Bar Jacket),漫步于黄色出租车穿行的纽约街头。二零一八年,在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迪奥大片拍摄活动中,彼得·林德伯格端起相机将这一优雅瞬间永恒定格。

在这张抓拍照片中,一切都神奇地交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令人目眩的镜像:克里斯汀·迪奥先生的才华,透过这位杰出摄影师的镜头展露无遗;“新风貌”(New Look)标志性经典套装于刹那间焕发生机与真实质感,一抹现代气息怦然而释。这不仅是对时尚的诠释,更是女性气质的表达,反映了广泛意义上的女性社会地位。它既与迪奥的追求不谋而合,更与迪奥女装创意总监玛丽亚·嘉茜娅·蔻丽(Maria Grazia Chiuri)自二零一六年上任以来的创意愿景殊途同归。

1彼得·林德伯格基金会支持策划。

女性是我创作的重要主题。我希望尽可能地走近她们,让女性能够展示真实的自我,并表达心声。我追随着一个神秘的谜团,总在探寻某种情感。

– 彼得·林德伯格

Culture - News - Event Peter Lindbergh
 / 
00:00
Culture - News - Event Peter Lindbergh
 / 
00:00

© 彼得·林德伯格基金会(PETER LINDBERGH FOUNDATION),巴黎,© 杰里米·布罗德贝克(Jeremy Brodbeck),© 史蒂芬·基德(Stephen Kidd)

时光的边界就此褪去,一场跨越三十年的探索之旅正式启程。观众将尽览从一九八八年至二零一八年间彼得·林德伯格拍摄的近一百张珍贵影像,其中大多数作品由摄影师钟爱的影印暗室首次冲印。迪奥先生的设计杰作以及迪奥历任创意总监沿袭其创意理念与价值观所打造的时装臻作,于不同的展厅之中与彼得·林德伯格的摄影作品展开一场密切对话,引领观者步入迪奥的秘密世界,徜徉于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梦之王国”。在一九九七年为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首个迪奥系列所拍摄的《Vogue》时尚大片中,彼得·林德伯格透过镜头讲述着珠饰紧身胸衣与彩绘或刺绣花卉图案交织的时尚故事,倾心致敬生趣盎然的迪奥之梦。“女性是我创作的重要主题。我希望尽可能地走近她们,让女性能够展示真实的自我,并表达心声。我追随着一个神秘的谜团,总在探寻某种情感。”彼得·林德伯格如是说。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仿若出自迪奥先生之口。

彼得·林德伯格的所有作品皆植根于对灿烂生命瞬间及律动之美的追寻,律动之美亦是他和同胞好友兼编舞家皮娜·鲍什(Pina Bausch,一九四零年至二零零九年)的共同追求。从他的作品中能够看到艺术史的影子,例如对雕塑家阿里斯蒂德·马约尔(Aristide Maillol)及上世纪二十年代表现主义电影的借鉴,其中尤以弗里兹·朗(Fritz Lang)的无声电影为代表,如他在一九二七年执导的影片《大都会》(Metropolis)。彼得·林德伯格的影像总是以女性为主角,于静默中叙说动人故事,令人过目难忘。

DSC_0074

© 阿德里安·迪兰德(ADRIEN DIRAND),© 彼得·林德伯格基金会(PETER LINDBERGH FOUNDATION),巴黎

DSC_0167

接下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黑白照片。黑白摄影技术能将摄影对象永久定格,赋予其超越时代的永恒生命力、诗意及普世之美,一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多罗西亚·兰格(Dorothea Lange)等摄影师的纪实摄影。在彼得·林德伯格的镜头下,人物瞬息展露的机敏与优雅恰与多罗西亚作品中的形象遥相呼应。彼得·林德伯格与克里斯汀·迪奥先生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迪奥先生习惯用黑白线条勾勒出模特的面庞,接着再描绘服饰廓形,最后才进行上色。他曾说:“草图必须刻画出人物的步态、风韵与姿仪,必须勾勒出律动的倩影,反映真实的生命。”

彼得·林德伯格热衷打破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他镜头下的女性总是自由无拘、率性真实。在他眼中,年龄从来不是一种负担,历经岁月洗礼的面容与身体反而是他宝贵的灵感源泉。他经常说:“将女性从完美与青春易逝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应是每个摄影师的责任。”就这样,他用镜头描摹出女性的真实、自然、坚强与脆弱,捕捉那些真挚的情感与深刻连结:“镜头聚焦的并非女性本身,而是你和她之间的连结。”

一九九零年一月,他为英国版《Vogue》拍摄杂志封面,首次将琳达·伊万格丽斯塔(Linda Evangelista)、娜奥米·坎贝尔(Naomi Campbell)、辛迪·克劳馥(Cindy Crawford)、塔嘉娜·帕迪斯(Tatjana Patitz)及克莉丝蒂·杜灵顿(Christy Turlington)定格于同一画面中,由此开启了“超级名模”时代。为再现这一传奇时代的辉煌,迪奥典藏展览馆特别呈献彼得·林德伯格的多组著名影像作品,并在彼得·林德伯格基金会(Peter Lindbergh Foundation)的鼎立支持下汇集大量底片印样、此前从未面世的工作样片及相机,作为林德伯格摄影创作生涯的见证。

DSC_9894
DSC_9939

© 阿德里安·迪兰德(ADRIEN DIRAND),© 彼得·林德伯格基金会(PETER LINDBERGH FOUNDATION),巴黎

迪奥时装屋于二零一八年策划的特别项目将这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推至高潮。在该项目中,迪奥邀请林德伯格自由挥洒巧思,打造作品图册2。彼得·林德伯格提出了一个“疯狂”的想法:去纽约,在时代广场上定格下八十款迪奥经典廓形的隽永风韵。在这组影像中,迪奥先生本人的传世之作以及伊芙··洛朗(Yves Saint Laurent)、马克·博昂(Marc Bohan)、吉安科罗·费雷(Gianfranco Ferré)、约翰·加里亚诺、拉夫·西蒙(Raf Simons)及玛丽亚·嘉茜娅·蔻丽等继任者的标志性作品出现于纽约街头,于这座克里斯汀·迪奥先生一见钟情的繁华都市中,展开一场华丽的时尚漫游。迪奥先生曾这样描述他初访纽约的情景:“一座庞大的城市从岩地上拔地而起,底层仍笼罩在黑暗之中,而顶端高耸的一座座摩天大楼已镀上金色的晨曦。我在纽约度过的这两天邂逅了无数惊喜。活力澎湃的氛围令我充满动力,不断前行。”3纽约是为迪奥臻作注入灵魂的绝佳之地,亦是一座彰显迪奥廓形当代女性气质的理想之城。自二零一七春夏女装成衣系列及其标志性的“我们都应该是女性主义者”(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4宣言T恤诞生以来,迪奥女装创意总监玛丽亚·嘉茜娅·蔻丽将目光锁定纽约,诠释当代女性的风采。诚然,所有这一切都在这场纽约的光影绮梦中交织激荡,回响不绝。

2 《彼得·林德伯格摄影集:迪奥》(一套两册),彼得·林德伯格著,分《New York》和《Archives》两册装,塔森出版社,二零一九年。
3 摘自《Dior by Dior》,克里斯汀·迪奥,V&A Fashion Perspectives出版社。
4 T恤设计灵感源自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Chimamanda Ngozi Adichie)的《我们都应该是女性主义者》(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一文。此文二零一四年由英国Fourth Estate出版社首次出版。
DSC_0107
DSC_9966_AJOUT
DSC_0074
DSC_0167
DSC_9894
DSC_9939
DSC_0107